室温超导,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竟然真的成为了现实?7月27日,韩国研究团队曾宣布:成功合成“室温常压超导体”。
在近期热点题材沉寂的当下,这个号称颠覆物理学的“室温超导”能够接力之前大火的ChatGPT概念,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吗?
室温超导是什么?
其实,早在今年的年1月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就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轰动,论文的作者是中国科学家,其成功地将一种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冷却到了室温(约25°C),并证明了这种材料具有超导性质。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不仅为超导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那么,什么是超导呢?简单来说,超导就是指某些材料在低温下(通常是液氦沸点以下,即-°C)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于年由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发现,但是,这种现象需要在超低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正常的商业化应用。
在过去低温超导技术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常见的磁共振成像、粒子加速器、磁悬浮列车等,但其限制因素是需要使用昂贵的冷却剂,无法大规模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所以人们就开始探索室温下的超导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室温超导材料,不过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如果这次韩国合成“室温常压超导体”是真的,这将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那么人类科技将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行业有望迎来规模商业化,产业规模剑指百亿美元
室温超导技术的突破为超导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超导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国防军事、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
随着室温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