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件开裂
缺陷产生原因:
1.冷却速度过慢,组织转变不均匀。
2.合金钢渗后空冷,在表层托氏体下面保留一层未转变奥氏体在随后冷却或室温放置时,转变成马氏体,比容加大,出现拉应力。
3.第一次淬火时,冷却速度太快或工件形状复杂。
4.材质含提高淬透性的微量元素(Mo、B)太多等。
对策:
1.渗后减慢冷却速度,使渗层在冷却过程中完全共析转变。
2.渗后加快冷却速度,得到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松弛内层组织转变产生的拉应力。
3.淬火开裂应减慢冷却速度、含微量元素作工艺试验,或提高淬火介质温度。
高合金钢氢脆
缺陷产生原因:
1.炉气中含氢太高。
2.渗碳温度太高利于氢扩散。
3.渗后直接淬火,氢来不及析出以过饱和状态存在于钢中。
对策:
1.渗碳后缓慢冷却。
2.直接淬火后,迅速在oC以上回火。
3.零件出炉前停止供给渗剂,通入氮气排氢后,直接淬火。
渗层碳浓度低
缺陷产生原因:
1.炉内碳势低,温度低,滴量少,炉子漏气。
2.工件表面形成碳黑或被炭黑覆盖,装炉量太多。
3.炉子气氛不均匀,炉压太低,使炉子局部造成死角。
4.工件间距离太小,炉子循环不畅。
5.渗后冷却时脱碳。
对策:
1.渗碳时,经常检查炉温、渗剂滴量。
2.注意炉气、炉压。
3.防止炉子漏气和风扇停转、反转。
4.工件之间距离大于1cn。
5.经常烧碳黑,清理炉内积炭,渗后入冷却井冷却,在井中倒煤油或甲醇保护。
渗碳层过厚
缺陷产生原因:
1.渗碳温度太高,保温时间太长。
2.滴量过大,炉内碳势高。
3.试样检验不准。
对策:
1.针对原因,采取工艺措施。
2.渗层超过图样上限要求,不合格,但与图样规定相差0.05mm时,可以仲裁合格或申请回用。
渗碳件畸变过量
缺陷产生原因:
1.渗碳时装炉方法或夹具选择不当。
2.渗碳温度太高,炉气、炉压不均和不稳定。
3.直接淬火温度过高。
4.不适当安排两次淬火。
5.加热方式不当,淬火剂及冷却方式不当。
6.淬火返修次数太多。
7.零件上渗碳层的浓度和深度不均匀,淬火时造成无规则翘曲。
8.工件形状复杂,壁厚不均匀,有的面渗碳,有的面不渗碳或少渗碳。
对策:
1.长杆状件应垂直吊放,平板零件要平放,零件在夹具上要平稳不能受预应力,出炉操作要平稳、炉温要适当。
2.直接淬火应预冷,尽量用一次淬火代替二次淬火,正确选择热处理工艺。
3.预先留出机加工余量。
渗碳速度很慢
缺陷产生原因:
1.温度过低。
2.渗剂太多,零件表面积炭。
3.渗剂含硫量过多。
4.风扇轴承用MoS2润滑,润滑油进入炉内,使硫增加。
5.风扇轴承漏气、氧气进入炉中。
6.风扇轴冷却水渗漏入炉。
对策:
针对缺陷采取相应措施。
渗碳件淬火后表面剥落
缺陷产生原因:
1.固体渗碳剂活性过分强烈。
2.渗碳温度过高,大量碳原子渗入工件表面来不及扩散,过渡不好形成表面碳浓度过高。
对策:
1.将高碳势件在保护气氛中(碳势(体积分数)为0.8%)加热2~4h,以减少表面碳浓度。
2.也可将此件在质量分数为3%~5%的苏打和木炭中加热至~oC,保温2~4h,以减少表面碳浓度。
零件上出现玻璃状凸瘤
缺陷产生原因:
1.固体渗碳时,渗碳中由于SiO2质量分数2%以上所致。
2.SiO2高温和Na2CO3作用,生成玻璃状物质粘附在工件表面,形成凸瘤。
对策:
1.固体渗碳时,渗剂应纯净。
2.旧渗碳剂彻底筛去尘埃。
3.去除渗剂中砂石及封口用耐火粘土。
渗碳件出现反常组织(游离铁素体,游离渗碳体或网状铁素体在二次渗碳体周围)
缺陷产生原因:
1.钢中和渗碳介质中含氧量过高所致,使淬火时出现软点使耐磨性降低。
2.渗碳剂应干燥去水分。
对策:
1.适当提高淬火温度延长保温时间,使组织均匀化。
2.选用淬火烈度大的淬火介质。
过热
缺陷产生原因:
1.渗碳时过势或淬火加热时过势,使晶粒长大,脆性增加。
2.渗碳时过势,不但表层含碳量增加,同时碳化物也增加,出现莱氏体。
对策:
1.采用正火,使晶粒细化。
2.盐炉加热淬火,工件不能紧靠电极。
3.检查仪表是否失灵。
来源:热处理生态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