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消防工程专业课《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题
消防工程专业课《燃烧与爆炸理论》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燃烧三要素仅仅是燃烧发生的条件。
2.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
3.采用开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要比采用闭杯闪点测定仪测得的闪点的值要偏。
4.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
时间才会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
5.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划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是指。
6.固体材料之所以能够发生阴燃,主要是这种物质在受热分解后能够形成,它可以积蓄热量,使燃烧持续下去。
7.火焰在管道中蔓延的速度,随着管子直径的减小而减小,直径减小到某一程度时,火焰就不能蔓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而制成的。
8.木材、纸张、棉、麻、毛以及合成高分子纤维等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的主要燃烧形式为。
9.与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产生能量及破坏力和损害程度。
10.感度是度量炸药起爆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量,感度越低,安全度越。(填高或低)
二、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防火技术采取通风良好的措施是为了消除( )。
A.氧化剂 B.可燃物 C.着火源 D.降温
2.可燃液体的危险等级按( )分类。
A.自燃点 B.着火点 C.闪点 D.挥发性
3.电石是()。
A.易燃物品B.遇湿易燃物品C.氧化剂D.有毒品
4.炸药是属于()物质。
A.简单分解的爆炸性B.复杂分解的爆炸性
C.可燃性混合D.遇水燃烧
5.下列粉尘中()的粉尘不可能发生爆炸。
A.生石灰B.面粉C.煤粉D.铝粉
6.下列粉尘中,____的粉尘不可能发生爆炸。
A.生石灰B.面粉C.煤粉D.铝粉
7.油脂接触纯氧发生燃烧属()。
A.闪燃B.着火C.本身自燃D.受热自燃
8.着火源是指具备一定( )的能源。
A.温度B.热量C.温度和热量D.能量
9.解释燃烧实质的现代燃烧理论是( )。
A.分子碰撞理论B.燃烧素学说C.过氧化物理论D.链式反应理论
10.可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其爆炸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1.闪点2.氧指数3.防火间距4.热波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灭火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灭火方法是什么?
2.简述轻爆、爆炸、爆轰及其区别。
五、论述及计算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必要2.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3.大4.感应期(诱导期)5.闪点28℃的液体6.刚性结构的多孔炭化物质7.阻火器
8.分解燃烧9.大10.高
二、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10:BCBBAACCDB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1.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2.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烟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以氧所占的体积分数的数值表示。
3.防火间距是指一幢建筑物起火,其相邻建筑物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也不会起火的最小距离。
4.热波:原油在连续燃烧的过程中,其中沸点较低的轻质部分首先被蒸发,离开液面进入燃烧区。而沸点较高的重质部分,则携带在表面接受的热量向液体深层沉降,或者形成一个热的锋面向液体深层传播,逐渐深入并加热冷的液层。这一现象称为液体的热波特性,热的锋面称为热波。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灭火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灭火方法是什么?
答: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和(或)限制燃烧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2分)
(1)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1分)
(2)控制和消除点火源(1分)
(3)控制生产中的工艺参数(1分)
(4)阻止火势扩散蔓延(1分)
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4分)
2.简述轻爆、爆炸、爆轰及其区别。
答:轻爆: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数米每秒。此类爆炸无多大破坏力,音响也不太大。
爆炸: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10米每秒至数百米每秒。爆炸时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声响。
爆轰:物质爆炸的燃烧速度为~m/s。爆轰的特点是突然引起极高的压力,其次是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迅速传播并能远离爆轰的发源地而独立存在。还能引起该处的其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炸药发生殉爆现象。(4分)
五、论述及计算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答:防火、防爆工作的安全管理,除要按消防安全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运用易燃、爆炸物质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外,从工艺上还要具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控制易燃、爆炸物质的数量。在工艺过程中不用或少用易燃、爆炸物质,以不燃溶剂或易燃、爆炸危险性较低的物质代替易燃溶剂与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2)加强设备的密闭性。防止设备内可燃物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空气进入负压下生产设备形成爆炸性混合物。(3)要有良好的通风排气设备。借助风力排气的方法,降低车间内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使其不致达到危险程度,以保车间安全。
(4)应用惰性介质保护。应用惰性介质(如二氧化碳、氮、水蒸气等)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降低可燃物浓度,以及清除管道、容器中残存的可燃物质。(5)控制工艺参数。对温度、压力、流量、物料配比等工艺参数,要尽可能实现自动控制,设备失控时能自动发出信号、报警。同时要尽可能控制工艺条件,防止超温、超压和废料跑损,确保安全生产。(6)妥善处理三废。要严格控制易燃、可燃物的排放,尤其应注意性质相互抵触的废水排入同一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