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测评的主角是“AH即热净水器”,是当下十分热门的家用净水器之一。
号称是G?但实际表现怎样呢?
这么大的通量会不会换芯很贵?接水会不会很吵?
据说是内置水箱结构设计,到底是优势还是诟病?
正常出水和热水体验又怎么样?
相信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到底好不好用?每一个细节都带你走一遍,就知道了。
在家用净水器问世的70个年头里,经过了数次技术变革~
在测评“AH即热净水器”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先聊一聊净水器的发展史。
因为
“AH”
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多代产品的大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迭代,每一代产品都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
别急,翻不翻车,就看这些细节了!
?聊聊净水器1.0~4.0时代
1.0时代
有桶净水器
最早的净水器是这种外带压力罐、外露大滤芯的庞大组装机,看上去就很工业~压力泵、电磁阀还有滤筒基本上都是外露的,旁边还连着一个大大的压力桶。
别看现在很多品牌的净废比一个个都是2:1、3:1甚至4:1(2:1即:净化2杯纯水,产生1杯废水),那时候的净水器,废水可多了,不要说1:1了,1:3、1:5都是很正常的,说“净水器浪费水”的言论也是那时候冒出来的。
而且因为膜通量小,只有50-G(加仑/天)的制水量,这意味着,等它一边制水一边接水,头上都能长出蘑菇。
所以,就需要加一个压力桶,提前过滤好,存着,用的时候,就不用等了。
型号老归老,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储水增压,它的实际接水量还不小,能有个1.5-2升/分钟的样子,流速可以和现在的G-G一拼高下,而且这个桶还能中和陈水里的一些细微杂质,让每次接出来的水,TDS值能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压根没有现在的头杯水问题”。
所以,那时候并没有什么零陈水的说法,首杯水都是放心直饮的。
不过,当时的压力桶品质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爆桶风险,这一代净水器笨重、巨大、连桶带机是现在净水器的两倍有余,没有换芯提示、甚至换个滤芯还要拆机,一般人可能都搞不定,总之,细节上的硬伤实在太多了,使用感和现在的机子没法比。
2.0时代
小通量专用滤芯净水器
再来到第二代。
一些品牌开始给净水器上了机壳,增加了倒计时换芯提醒,好处是不会忘记换芯了,坏处是不管你用还是不用,机壳上的小灯变红就要换芯,说到底,那时候的滤芯技术也并没有明显提升,只是换了一个专用接口,后续不买原装滤芯,就得去买新机~二选一。
坑算是埋下了!一年换好几回的都有,而且根根滤芯还不便宜。
那几年已经有一些G的无桶机问世了,体验嘛,除了省出个桶的空间外,接水体验还真不如老一代有桶机,制水速度是提升了,但接水流量也就1升/分钟,到了冬天RO膜怕冷,还缩水,流速就更慢了,连1升的流速底线都没能守住。
3.0时代
大通量无桶净水器
第三代的兴起,是线上渠道卷出来的,愣是逼着厂家向前迈了一大步,价格是越来越透明,再不拿出点真本事,消费者可不买账。
G、G,再到这两年很流行的G、G,通量是越做越大,接水体验也越来越好,滤芯耐久性随着卷膜工艺的提升,也有很大的飞跃,关键是实际花的钱可能还没原来多。
5芯变复合双芯,机身大幅变小,从原先1年换七八根,到现在3-5年才换2-3根滤芯,各方面使用感都蹭蹭蹭的上了一个台阶。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通量能普及,也意味着大家关心的不再是能不能用,而是好不好用了。
不过,大通量也有大通量的烦恼,有的硬件、降噪做得不好,隔着柜门接个水都跟拖拉机似的,更大的滤芯,要搭配更大的水泵,硬件成本高了,体积也很难瘦下来。
另外,通量大了,滤芯也贵!
一些主流品牌单支RO膜能卖到1.5-1.8K,更别说一套芯换下来,都赶上一台中端新机了。
而“零陈水”概念也是这两年冒出来的,为的就是冲掉膜前陈水,陈水沉积过久会因为渗透压导致第二天首杯水TDS值偏高的问题,别争,无桶机都有这毛病。
简单来说,隔得时间越久,陈水浓度越高,零陈水就是用过滤好的纯水时不时给它回流冲一冲,改善改善,但也根治不了,做不到有桶机那么纯粹。
这里顺便辟个谣,TDS值高一点,也是过滤过的水,没什么大问题,那些说不能喝的,可拉倒吧,再怎么也比凉白开强一些,别为了卖零陈水把它给妖魔化了,顶多就是口感不太好,硬度高的话会涩涩的,降低喝水的意愿,倒了重接一杯就是了。
4.0时代
加热or即热净水器
讲真的,发展到这个阶段,很多硬件上的东西都已经见顶了,再加上价格卷一卷,这厂家日子都不好过,那怎么突破同质化呢?
那当然是进一步挖掘需求了!
于是,在22年吧,什么矿化净水器、富氧水、富锶矿化等概念层出不穷,说有用嘛,看不见,说没用嘛,应该还有点用,吸不吸收这个问题,一直比较主观,你怎么看?评论区告诉我。
相比矿化机,我觉得能够真正解决刚需问题的,还是“即热净水器”。
龙头一开,热水即来,多功能的融合,几乎能把原本不大的厨房空间,重新优化一遍,像什么热水壶、凉水壶、恒温水壶通通可以消失了,也不用像管线机一样预埋一大堆管线,安装上更是一步到位,烹饪、饮水问题同步搞定。
这就是净水器的第四代产品,现在一些头部品牌已经参与到了这个赛道中,但在配置上,可谓是五花八门。
总结一下,最大的区别就是“加热”和“即热”,它俩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其次就是流速上的差异,以及平日使用的顺手程度。
重点说说加热体吧,这像一道分水岭,把这类净水器给分成了两派。
图左是“聚热仓加热”,可以理解为大热罐的升级版吧,类似于把一个真空的烧水灌灌装进净水器里,把净化好的水提前加热个几分钟、保温,用的时候就有热水了,对,就这么简单粗暴。
图右是“速热膜即热”,所有加热元件都集中在龙头管壁内,体积很小,水流过的瞬间完成秒速控温即热,这个听起来就比较高级,在控温方面,速热膜即热也是很有优势的,够精准,不像聚热仓那么笼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搭载聚热仓的型号,控温档位比较少的原因。
至于其他细节,咱们从实测上去寻找答案!
?AH即热净水器
测评
??第一感觉
拆开包装,零件很少、简单明了,很符合利落的定位!各个接口和零部件都能一眼找到属于它的位置。
工艺很扎实,13公斤的净重,拿手上还是很有分量的,黑色系轻奢外观,有一种电脑主机的既视感。
委派的是第三方服务平台,不得不说,现在第三方小哥的服务也很麻溜,免费安装服务在到件的前两天就提前与我联系好了。
如果家里本身就已经预留好了水槽孔(水槽自带的洗涤剂插孔也可以),就完全没有其他额外费用,装起来也很简单,小哥前后不到半小时就全部搞定了,还测试了水压与TDS,确保可以正常使用。
走之前,还很细心的讲解了一遍怎么用,头几次使用需要冲洗一下之类的,感觉挺不错。
我们先从最影响体验的几个因素聊起。
??加热够不够快?水温够不够准?
不难发现,这个龙头体积不小,正是因为即热模块、水质监测模块都做进去了。
龙头表面是哑光磨砂质感,顶部设有调温旋钮,按下是出水,旋转是调温,旋转之后可以在常温、45℃-℃之间每5℃一档无极循环调温,出热水显示的是温度,出常温水会同步显示出水质实时TDS值,水质好不好一目了然,有这一系列的交互设计,已经涵盖了所有,APP平时其实很少用到。
圆形小圈按键是童锁保护,只要扭动调温旋钮就会自动开启,轻触解锁,汇聚的功能虽然不少,不过操作上基本属于看一遍就会。
“AH”所用的“速热膜即热技术”是目前用起来最便捷的一种,水流过的瞬间,就能完成加热,热水等候不超过2秒,而且这种方式不需要像热灌加热一样保温,即热即饮,相对来说,更节能一些。
我们分别挑选了45℃(温水/冲奶)、60℃(蜂蜜/柠檬)、85℃(萃茶/咖啡)、℃(泡面)四种最常用的水温,对加热速度和出水温度进行了测试。
在w的大功率速热下,“AH”的表现还是很理想的,设置℃,真的只需要1秒,就能出热水,而且温差很小,上下不超过3℃。
从此盖碗面就是顺手的事儿,再也不用担心泡不开~打个火锅、也免了预热,这才是信手拈来的快乐。
在接℃开水时,我还特地摸了一把龙头管壁,依旧是常温状态,emmm...不烫,微凉。
管壁周围并没有跟着水温一起变烫,不用担心挨上去会烫到手,出水口是水汽分离设计,出水稳稳的,好处是既可以防止喷溅,又能防止开水产生的热气崩坏管道,细节做得还不错。
??出水快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G!
通量大小,是“AH”在网上争议最大的地方。
有说它是G,也有说是G!?
其实都对,这也是设计的巧妙之处!
如果不剧透,你能分得清这两条水柱的出处么?
“AH”高达4.6L/min的常温流速
放到整个行业来看,都是比较罕见的,和自来水的出水速度几乎一致了。但这确实不是G的膜带来的,只是形象的用G来比拟它的流速而已。
这是我平时喝水的杯子,接满这ml我只用了2秒!!就眨了个眼的功夫。
用平时的1.5升茶缸,装上一缸也才19秒,太安逸了吧!从未想象,这竟然能是净水器的速度。
拥有这么大的流量,其实是源于内部有一个6升的超大水箱,提前把水给净化好了,再通过泵把水挤压出来。
原理很接近有桶机,但不是靠气压,而是泵水,实测流量是有桶机的2-3倍,就连现在主流的G大通量净水器也望尘莫及。
在水箱只剩2.5升水时,会自动以G的速度进行补水,这样一来,水泵和电路也不会频繁启停了,还能避免频繁冲洗RO膜,降低废水的产出。
经实测,在保持4.6升/分钟的流速下,一口气接了6.5升水之后,流速才逐步慢了下来,会保留G制水速度,像我们平时接水量最大的时候无非是打火锅,也就2升到顶了,就算在此时全家5口人,每人再接走ml的超大杯,也完全够用,想体会到G流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退一万步讲,变小后的流速,只是没有那么澎湃了,也是不影响使用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之所以用G的膜来营造G的体验,初衷实际上还是为了让消费者用着更便宜,要是真的带动G的膜,那从硬件到滤芯的价格不知道要翻几倍了,就算买得起,后期也用不起。
储水式还有个优势是噪音低,接水和制水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而且膜规格越小、噪音也会越小,两点它都占了。
在柜门里和柜门外,分别做了噪音测试,几乎都处于不仔细听会无视它的状态,这可是G以上大通量机型没法比的,接水噪音居然比我们家另一台G小通量净水器的制水噪音还小。
而如今,“AH”只需要我们花着G的白菜价,就能感受到G的顶级流速,何乐而不为呢?在结构设计上,我觉得做得还是非常巧妙的。
??全水路的卫生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既然有水箱,大家肯定多多少少会担心卫生问题。
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还真是特(严)别(防)讲(死)究(守)!
先是造水箱的材料里就添加了银离子抗菌剂,本身带有一定的抗菌性,在水箱内还设计了UV-C深紫外LED灭菌灯,对水箱进行循环杀菌。
到这一步还不算完,龙头上增加了耐高温的单向阀,不接水时直接密闭水路,隔绝了外界空气,出水口用的是疏水材质,这样可以减少水渍残留,顶部进气口还设有H13级滤纸,隔离外界的细菌和灰尘。
有没有感觉里里外外每一个孔都不放过,气儿都不带喘的。
隔上几天,要是觉得心里不舒服了,还可以给水箱、水路来一次智能大清洁,自动清洗12分钟,清洗之后排空水箱陈水。
放眼市场,试问还有谁家在水路卫生问题上,能做得这么细致的?想挑刺儿都没处下手。
??过滤组件靠不靠谱?净化效果怎么样?
净化效果是净水器的基本功,好不好直接看滤芯。
“AH”除了初代“青春版K10”外,其余的型号清一色都是业界公认、且造价最高的陶氏膜,硬件起点就不低,净化效果没什么好说的,TDS值已经能把脱盐率这个问题体现的很清楚了。
正因为它保留了有桶机的优势,同时还融入了极净冲洗模式,相当于双重Buff,因此在平稳大流速出水的同时,也并不存在首杯水TDS值偏高的问题。
水路材料用的是耐高温的PCTG(TRITAN),这是一种欧美地区的奶瓶指定用料,不含双酚A,涉水部分所有的管路材质都符合食品级材质标准,这就让人很放心,接热水也没有奇奇怪怪的味道。
换芯操作,只需要记住,前抽比左抽、顶抽都要简单的多,起码换芯是不需要移动机身的,有些机子滤芯卡的特别紧,需要借助扳手工具才能卸下来,且看“AH”单手就能完成换芯。
盖板上有个小红揪揪,一揪一合,简单又顺手~那一小戳红色的点缀还蛮好看的。
??动态净废比有什么用?
的“动态废水比技术”也不是第一次用了,早在第1款旗舰机S问世时就已经出现。
用大白话讲,就是根据当地水质好坏来智能匹配最合适的废水产出,在净水器的进水口搭载了一个TDS监测模块。
像我们家自来水TDS值一直浮动于上下,水质不软也不硬,算是个中间值,“AH”的净废比是可以做到3:1的,产出3杯水,倒丢1杯水,如果家里自来水TDS在+,就会更贴近2:1。
废水多少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年多几块、少几块钱水费的事儿,也没多大影响,毕竟一吨水才2.8元,而1吨约等于0杯水。
这就OK了,没什么好纠结的。
到这一步,性能上几乎没啥好挑剔的,咱们最后来看看“AH”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水平。
??在市场中,处于什么价位段?
“
AH
”在同品类中,能不能打,我不说,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能同时满足秒速即热、4.6升/分钟大流量的净水器本身就少之又少,“AH”不光有外部的华丽体验,而且在内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也下了狠功夫。
无极调温、精简的操作,让喝热水这件事变得更简单了,没有哪个电器的幸福感来的比它更直接了。
从抗菌、无双酚A的水路材质,到主动除菌、隔绝外界空气的各种手段,卫生被拿捏得死死的。
平心而论,3K+除了买到G的流速体验外,还省了一台管线机的钱,既不用埋线、也不用考虑适配性,即热净水器的安装是一步到位的,后续也只需要花着G的滤芯钱来给机子续命,性价比算是被做到极致了,可以说这一次在体验和价格上做出了双重突破。
近期有活动,我就喜欢这种不搞什么乱七八糟的无用赠品,也没有复杂的预定规则,直接给到最低价,这就是诚意,有需求的宝宝们抓紧上车!
加热净水器G常温出水4.6L/min大流速陶氏ro反渗透直饮水智能即热G通量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