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对世界三大名刀所用的大马士革钢、折叠锻打花纹钢及日本的地肌花纹钢存在困惑,只懵懂地知道它们同属于花纹钢,却搞不清楚这几种工艺究竟有何区别。我是匠人工坊手工刀匠张勇,多年从事镔铁花纹钢刀制作,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三种古代顶级制刀工艺的技术原理。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冷月1号第一、乌兹钢与古代大马士革钢
严格来说,乌兹钢与古代波斯大马士革钢并不能划等号。乌兹钢是锻造大马士革钢的原料,只有经过波斯工匠锻造加工之后,制作成大马士革刀,才能称作大马士革钢。接下来我会从现代人的眼光为大家介绍如何冶炼乌兹钢以及如何进一步把它加工成大马士革钢。
乌兹钢原饼乌兹钢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及恒河平原北部,相当于现在的印度北部,属于一种坩埚钢。
古印度坩埚钢的加工方法:首先制作若干个经火硬化的小型粘土坩埚,在里面填入含炭的特定辅料如麻栗树(teak)、木炭、毛竹、Huginay及Tangada树的果实等等,然后装入当地的优良铁矿石。把坩埚密封起来,用炭火烧。
印度北部拥有十分优质的铁矿石,在装入坩埚以前,需要先用人工把矿石捣碎成粉末状,反复淘洗。经过淘洗的铁矿石粉末当中包含许多硬度极高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不会在坩埚中熔化,而是均匀分布在冶炼得到的钢锭当中,它们对乌兹钢的独特性能和特殊花纹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铁矿石在坩埚里持续加热24到48小时,使矿石转变成多孔的铁质并留在坩埚底部。坩埚在封闭状态下,预先填入坩埚之内的各种辅料会逐渐熔化在铁质内。毛竹含有氧化矽,可以起到助熔剂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坩埚内的铁不会达到熔点,而是在海绵状态下不断吸收辅料当中所含有的矿物质。
工匠在将坩埚加热到温度顶点之后,再令其缓慢冷却。在缓慢冷却的过程中,铁矿石粉末中那些硬度极高的结晶体颗粒会均匀分布到布满小孔的海绵体铁内,这些大的结晶体未来会在大马士革刀上构成灿若繁星的神秘花纹。
大结晶体非常坚硬,抗酸性强。当大马士革刀被抛光之后,结晶体就会呈现为白色或者银色。钢锭冷却之后,把坩埚敲碎,即可取出半球形的钢锭。注意,到目前为止,它还不是乌兹钢的成品,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把乌兹钢锭放在铁砧上进行锤打,做硬度试验,来检验是否达到了理想的铸造效果。合格的钢锭硬度极高,经锤打也不会有凹痕。硬度如此高的钢锭显然无法用来锻造刀剑,因此需要对它做进一步的脱碳处理。把钢锭用含有铁锉屑或粉末状铁矿石的粘土混合物覆盖,然后重新加热到火红色,反复捶打。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直到把钢锭调整到可以锻造加工的程度为止,一块令刀剑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乌兹钢锭就诞生了。
虽然经过了脱碳处理,乌兹钢锭的硬度仍然相当高,波斯工匠是怎样将钢坯打制成刀剑的呢?工匠首先把钢锭加热并捶打成圆饼状,然后在圆饼上钻孔,继而将圆饼敲断,再打制成刀形。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使大马士革刀上不但布满由结晶体呈现出来的“星空斑点”,还会出现具有一定规则的梯形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穆罕默德的天梯”。
穆罕默德纹第二、折叠锻打花纹钢与焊接花纹钢
我国古代关于折叠锻打花纹钢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其中一个重要证据是曹植所作的《宝刀赋》,没错,就是七步之内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大才子曹植。
“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仗之。赋曰:有皇汉之明后,思潜达而玄通。飞文藻以博致,扬武备以御凶。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乌获奋椎,欧冶是营。扇景风以激气,飞光鉴于天庭。爰告祠于太乙,乃感梦而通灵。然后砺以五方之石,凿以中黄之壤。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晃养。陆斩犀革,水断龙舟。轻击浮截,刃不纤削。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逆鳞《宝刀赋》中写明,魏王所造的五枚百辟刀为铁质,表面布满花纹。
据曹丕《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订名:“色似彩虹”的便叫“流采”;“文似灵龟”的便叫“灵宝”;“采似丹露”的便叫“含章”;露陌刀花纹“状如龙纹”便叫“龙鳞”。曹丕命人打造的这批百辟刀,以刀上的花纹来命名,表明在曹魏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刀上的花纹图样,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七星望月稍后,西晋傅玄作“正都赋”,也提到了带花纹的钢剑。赋云:“苗山之铤,铸以为剑;百劈文身,质美铭鉴”。
张协的《文身刀铭》也记载:“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
另外张协还在《七命》中记述:“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彩泛发”。
当代匠人工坊继承元朝镔铁局的折叠锻打花纹钢工艺,创作了一把现代“百辟刀”,其花纹样式酷似张协所记述的“阳文阴缦”。匠人工坊将这种纯手工锻造的花纹命名为“麻花锁链纹”。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百辟刀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对花纹钢的描述更加形象和具体:“古剑有湛卢、鱼肠之名;湛卢,谓其色湛湛然黑色也。......鱼肠即今幡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熟,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中国的折叠锻打花纹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欧冶子和干将莫邪。最初刀匠采用折叠锻打的方法只是为了调整铁碳平衡,得到更为坚硬而又富于韧性的极品刀材。花纹只是手工锻造的副产品。到了曹魏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刀剑表面的花纹图样,甚至以花纹图样的特点来为刀剑命名。我们今天赏玩大马士革花纹钢刀剑的审美标准,可以说在曹魏时期便已经出现了。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山鬼第三、日本刀剑的地肌纹
日本不但矿产贫瘠,而且古代冶炼技术也相对落后。但是由于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对刀剑形成了一套具有宗教意味的特殊崇拜。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之下,日本在刀剑制造方面形成了十分严密的工艺范式,一直流传至今。如果查阅日本资料,你会发现他们保留了大量的专门名词,搞得好像很专业一样。但是笔记做的好跟学习成绩好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国内有很多日本刀的爱好者,他们坚信古代文明始终落后于亚洲大陆的日本岛国人在锻造刀剑方面具有极深的造诣。我也懒得跟这种人辩论。关于日本刀剑的地肌纹,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属于半铸造半锻造形成的花纹。日本刀匠先用比较落后的冶炼方式得到生铁、熟铁和一些坚硬的残渣,再对这些不同质地的冶炼产物进行分拣,二次冶炼,然后折叠锻造。
日本刀的出名,完全是因为这个民族具有收藏刀剑的传统,而不是日本刀剑本身具有多少实际的优势。
武士刀的地肌综上所述,中国的折叠锻打花纹钢工艺是对一种或者几种钢铁进行折叠锻造。古代大马士革钢则是采用印度地区特殊的铁矿石,经过坩埚冶炼和超慢冷却,令得在冶炼温度下无法达到熔点的坚硬晶体均匀分布到海绵铁当中,如同在面包里撒了葡萄干,然后再以特殊的工艺折叠锻造。日本刀剑是日本人长期宣传的结果。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大博伊结尾的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古代大马士革钢还是日本玉钢、中国折叠锻打花纹钢,在古代都极少用于打造实战兵器,而主要是用来打造供上层人士佩戴和收藏的奢侈品刀剑。原因是这种手工锻造的极品刀剑的造价极高,能有多高?南北朝时期曾有文献记载,镔铁的价格高过白银。《水浒传》里“杨志卖刀”要价贯,有人按照当时贯的购买力进行过换算,折算成今天的钱,大约相当于三四十万元。
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怀剑还有关于“大马士革刀”这一名词,它最初是欧洲人对于波斯花纹钢刀的称呼,后来逐渐扩展为欧美语系对于所有花纹钢刀的称呼。现代西方影响力最大的刀匠组织“美国ABS刀匠协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广折叠锻打花纹钢刀(这种工艺起源于中国,并一直在国内有所传承),并将这种花纹钢刀称作大马士革刀。国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还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