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个年代,中国军队中都以热食为主要军粮,冷兵器时代,即便是只能携带干粮的急行军,在修整的时候,士兵还是会将面饼加热、烘烤或是混热水实用。而这一点在解放军中则尤为明显,不管是在日常训练或是演习中,除非有特战需要,军队炊事单位都会供应热食给参演或是驻防部队。
造成这一习惯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上千年的饮食文化,一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就能给人以希望和斗志,而相反,在中国菜系中,冷菜都是在饥荒年代果腹的临时发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长时间食用冷食,即便营养跟得上,对军队的斗志也会造成不小的打击,为了战时给部队提供热食,总后勤部甚至研发了多款保障车。
相比于日韩或是西方文化,对冷菜的包容则好得多,为了方便,罐头、饮料都是无需加热直接使用,就跟食用放置的快餐一般方便,而这对于由人民子弟兵组成的中国解放军,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在研发的保障车中,拥有大量自热食品储备,在没有烟火管制的后方,保障车还可以烹饪热食供应部队官兵。
考虑到野外作战的特殊性,为了保障官兵可以吃到热食,自热军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发,既要保证可以产生足够持续的热量,又要保证不产生任何烟雾和气味。经过十几家企业的竞争,采用碳酸加热剂、水混合产生蒸汽的方案沿用至今,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在解放军中,以连级单位都会配备一辆保障车,保障车随同炊事单位跟随连队移动,该型车辆内部拥有烹饪工具、天然气以及供给整个连队使用3天的自热食物。部分保障车还携带有各式规格的自热容器。米饭、菜料、饮料甚至罐头都能直接加热,极大的保障了部队在野外作战的粮食供应。
虽然在西方部队中,也有类似的自热米饭,但是在西方军人看来,这完全是多此一举,也许再他们眼中军粮仅仅是维持生命体征的一种机械性进食。班组围坐在一起,在紧张危险的战场上享用热食的画面少之又少,对于保障车的存在更是难以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