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选择了目前市场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4种镀晶产品,来参加这次实验测试。通过实验对比,让大家更加清晰直观的区分不同镀晶之间的差异,以便在今后选择镀晶产品时,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在下述实验中,参加测试的产镀晶均以数字编码代替,分别为1、2、3、4号。实验开始前,先亮出参加测试的小伙伴集体照。这些都是目前市场常见的几家镀晶产品的典型代表。参加测试的4种镀晶剂本次实验测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分离测试”和“固化测试”。每项测试所有产品均同时进行,我们能很直观的看到不同产品的不同表现。一、分离测试测试方式:每种镀晶各取10毫升原液,分别注入四个盛有60毫升℃热水的量杯里,并放在酒精灯下持续加热,通过水中加热的方式将不同的产品成分进行分离。现在测试正式开始了!我们接下来看看不同产品的表现。测试用的道具1号镀晶通过一段时间加热,镀晶与水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持续加热,一部分镀晶游离于水面,凝结成透明的晶体层,无色无味,玻璃质感且有硬度;一部分沉淀于水底,形成有机弹性层,透明度很高。1号镀晶剂测试,加热过程中无色无味持续加热镀晶开始游离成分在水中开始结晶2号镀晶加热后,全部沉淀于水底。持续加热,开始上下反复游离,最终形成半透明果冻状的有机弹性层,无凝结现象、有橡胶味挥发性气体散出。放置24小时后开始形成半透明晶体层。3号镀晶加热后,产品游离于水面。持续加热,无凝结现象,散发出刺鼻的挥发性气体。放置24小时后凝固成柳絮状浑浊悬浮物质。干燥后成为很脆的白色絮状物。3号镀晶加热中,散发出刺鼻的挥发性气镀晶剂开始游离于水面24小时后凝固成柳絮状浑浊悬浮物质干燥后成为很脆的白色絮状物4号镀晶加热后,产生刺鼻的挥发性气体,并随即形成柳絮状游离浑浊物,无凝结现象。干燥后成为很脆的絮状白色碎渣。形成柳絮状游离浑浊物无凝结现象二.固化测试测试方式:从每个镀晶产品瓶中各提取6毫升原液滴入试管中,并在酒精灯上持续进行加热。不同的镀晶直接加热后,因为成分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变化。首先来张集体照,看看加热初始的情况,好像大家刚开始都没什么变化。加热持续进行,不同产品的差异性在1分钟后开始变得明显。1号镀晶加热10分钟,形成透明的沙状晶体。酒精灯加热2号镀晶加热10分钟,变成了烟灰色液体,并伴有轻微喷射现象。加热15分钟产生浓烈白雾。加热20分钟变成深烟灰色,刺鼻性气味散发浓烈。放置几天后最终凝结成烟灰色的深晶体。3号镀晶加热1分钟后,颜色变微黄。持续加热出现明显液体喷射现象,实验3分钟被迫终止加热。放置几天后最终凝结成乳白色蜡状物。持续加热出现明显液体喷射现象实验3分钟被迫终止加热。4号镀晶加热3分钟,变为深褐色油状液体。加热20分钟变成油性深褐色液体。最终放置几天后凝结成深褐色凝固物。加热3分钟,变为深褐色油状液体测试结束:通过实验测试证实,同样都是镀晶剂,表面看似没有多大区别,实则是千差万别,意象万千!4种镀晶测试结束小编结论:通过本次测试,大家显然已亲眼目睹了4款镀晶产品的各种差异,好坏优劣应该都有了自己心中的判断了!别的不说,小编就总结一点,那就是在试验中变色的几款产品,肯定有机物含量很高,因为遇到高温燃烧而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产品变色。这些产品镀在车漆面可能会结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所含的有机物质自然氧化以后,那么膜层也会跟着变色,随之就不复存在了。还有一款产品,通过两次测试都没有发现其有结晶现象,第二次测试完,最后竟然凝固成一种像凡士林形态的蜡质油性物质,这种镀晶如果镀在车漆上面真的会结晶吗???只有一款镀晶产品表现比较优异,两次测试都能迅速凝固结晶,整个实验过程中,没发现有异味释放,结晶成分比较通透,有一定韧性,其无机成分,也就是二氧化硅含量非常高。镀在车漆表面,不会自然氧化,不变色,有一定弹性,不容易剥落,晶层附着力相对会很持久。最后,小编告诫广大汽车车主,镀晶产品千千万,表面上看似“高富帅”,实质上并未能使您的爱车变成“白富美”,选择镀晶产品,请选择纯度较高的无机镀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