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创业最前线
作者
行者
编辑
冯羽
电子烟在中国的疯狂源自年。
那一年的12月20日,万宝路香烟生产商美国奥驰亚集团,斥资亿美元收购电子烟公司Juul的35%股份。按照当时估值,电子烟公司Juul已经达到亿美元左右,超过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短租平台Airbnb。
最引人注意的是,作为投资协议的一部分,这家电子烟公司将获得20亿美元的一次性股息。公司决定将这笔资金作为年终奖,发放给旗下名员工,平均每人将得到万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硅谷普通码农10年底薪。
消息传回国内,创业圈与投资圈都“炸”了。仅亿估值的一家电子烟公司横空出世,以及平均每名员工获得百万美元分红的现实,让所有眼红的人都觉得电子烟是一个好赛道。
年年底前就有不下10家知名创投公司,明确对外表示正在看电子烟的项目;而年1月,就有两家创投机构对电子烟企业完成千万级的投资;刚退出聊天宝、甚至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还账的罗永浩,也将下一次的创业目标瞄准了电子烟。
几乎在一夜之间,电子烟就成了火得不能再火的风口。
巅峰时期,深圳出产了全球近90%的电子烟,而中国的电子烟品牌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也超过65%。
但又有谁能想到,这个处处惹人上瘾甚至引发监管危机的小东西,其实最开始发明出来,居然是为了戒烟。
1、为了戒烟的电子烟
如果评选世上最难戒的东西,香烟应该能排到前三。
香烟难戒既与消费者本人有关,也是烟草公司推波助澜的结果。毕竟看似不起眼的香烟,每年在全球为各大烟草公司攫取的利润实为“天价”。
因此从烟草公司本身利益出发,他们并不希望人们把香烟彻底戒掉。但在日益强大的舆论影响下,再加上各国烟草监管法令频出,烟草公司也在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因此,烟草公司选择赞助各大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香烟的危害”上。不负所望的是,从70年代开始,“烟民吸入尼古丁但死于焦油”,这个从医学院或生命科学实验室中走出来的结论,已经成为当前被广泛接受的理念。
而减少焦油的存在,就成为各家烟草公司推出所谓减害甚至低危害香烟的依据。年在中国爆火的细烟就是该理论的产物。
但在医学界,这个从实验室出来的理论为戒烟推荐了一个新疗法:尼古丁替代疗法。原理就是在体外通过皮肤向患者持续不断地提供尼古丁,以便降低患者因为戒烟所产生的焦躁感和身体不适,最终让患者养成摆脱香烟的习惯。
这种疗法居然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过,而当时这种疗法的载体叫尼古丁贴片。
但很多人使用过都认为,由于香烟是通过间断性地大量吸入尼古丁带来爽感,这种持续不断释放尼古丁的贴片虽然能减少身体因为戒烟产生的痛苦,但却对爽感没有任何加成。
直到30年后的年,一个中国人在海外注册专利,将一种新型的尼古丁戒烟产品推到了世人面前。
发明这套蒸汽型电子烟吸收装置的是一个名叫韩力的中国药剂师,而这也是现代电子烟第一次出现。
当时韩力发明这种电子烟的初衷,其实就在于他想戒烟。年轻时曾被分配到农村工作的他为了应对空虚寂寞学会了抽烟。后来考上大学步入工作后压力越来越大,他抽烟也越来越凶。
而父亲因吸烟患癌症的消息,让韩力不得不下定决心戒掉香烟。
他也曾尝试过尼古丁贴片,但整个过程都让他觉得索然无味且非常难受。于是他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保留吸烟的爽感,又能降低危害,从而达到摆脱烟草的目的。
同样遵循尼古丁替代思路,韩力使用高浓度尼古丁溶液(而非浸泡烟液)作为烟油,并采用发热电阻丝为热源,在保证尼古丁摄入的同时最大限度优化抽吸体验,产品设计与宣传一样“简单粗暴”。
这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如烟。
当时韩力的设计非常惊艳,他为如烟配备了中、高、低、微弱4种型号的尼古丁烟弹,试图通过降低尼古丁含量,最终帮助人们摆脱对香烟的依赖。
年,随着电视剧《离婚再婚》登陆荧屏,“如烟”电子烟广告开始在各大电视台轮番轰炸,洗脑循环程度不亚于昔日的脑白金广告。
韩力一开始是把如烟当作奢侈品售卖,烟弹的价格虽然高,但消费者十分买账——横空出世的如烟,既不属于传统卷烟也不是国家规定的戒烟产品,既能解决烟瘾又自我标榜戒烟功能,迅速在“三不管”地带野蛮生长。
然而到年,央视指责韩力的如烟在戒烟上有夸大行为,打假人士王海又公开指控如烟“七宗罪”,使得如烟的销量在国内出现断崖式下降。
于是韩力就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由于产品的新奇特性引发了好莱坞影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