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大可不必过于“恐惧”
打着“纯天然”“无添加”噱头的产品,很快就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而这类产品的价格都要比其他同类型产品更高。一些非法添加剂的曝光也让“食品添加剂”这个名词几乎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瘟神,唯恐避之不及,造成老百姓对于“添加剂”的“恐惧症”。其实,从食品安全和健康角度看,“纯天然”并非更安全更健康。
一、无“添加”并非“无添加”
如“酱油”宣传是“无防腐剂”,厂家却加了更多量的“食盐”,不然食物就会变质坏掉,而食盐吃多也更不利于健康。有些“不含防腐剂”食品完全是忽悠,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剂,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本身微生物就很难繁殖,这些食品声称“不含防腐剂”就完全是营销手段,这种“投机取巧”的食物也尽量少食用。
二、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是安全的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国标GB《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该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从E.1~E.23共23类,多种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同时该标准还规定了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并详细规定了使用范围、使用量。尽管加工的食品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但我们也不要太过于恐慌,能少食用尽量少食用。因为“怕”添加剂对健康造成的伤害,甚至比添加剂本身对健康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
三、为什么在食品加工中要添加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在“防腐剂”还没有发现之前,我们祖祖辈都是使用加热、晒干、加盐、加糖、烟熏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和使用广泛性。
1.发面怕发酸了,加一点纯碱,这就是“酸度调节剂”的一种。同样,做传统的馒头也有加碱。
2.生产的食醋不够酸也是增加“食品级醋酸”,来增加其酸度。
3.为了防止冰淇淋中冰渣过多,加入了“微晶纤维素”,就是“抗结剂”。
4.胡萝卜里备受推崇的“胡萝卜素”就是抗氧化剂;同样在食用油中添加剂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
5.为了使馒头疏松多孔,我们经常加入的小苏打,就是“膨松剂”。
6.让植物显绿色的叶绿素,经过简单处理形成的叶绿素铜钠盐,就是广泛应用的“着色剂”。同样在酱油中添加“酱色”也是一种“着色剂”。
当然在“糕饼店”中,除了面粉、鸡蛋、白糖、牛奶等营养成分外,会“添加”很多“合规”的“食品添加剂”,让你感觉更“松”更“软”更“香”更“甜”等等。尽管合理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合法的,但毕尽所添加的不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能少吃“食品添加剂”尽量少食用,当然我们日常饮食中,也应该“尽量”少食用加工的食品,多食用“初级”“未加工”的食物,这样也更有利于健康。
四、“0添加”或不含防腐剂可能对健康危害更大
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0添加”基本不可能,规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0添加”不会更安全。很多消费者会认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更安全、更好,一些商家趁机推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食品,既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还能卖个好价钱,对于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实际上,凡是国标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经过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伤害。防腐剂的作用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
同样,我们买的香肠都会用防腐剂——亚硝酸盐,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而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肉毒素,毒性比砒霜还强。因此,合理使用防腐剂其实可以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某些本应合理使用防腐剂,保证安全的食品,却特意不使用防腐剂,有可能反而增加了风险。就拿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防腐剂来说,试想,原本一两天就有可能变质的食品,因为加入了防腐剂,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可以保质数月,这不仅降低了商家的成本,也为我们消费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否则再也吃不到“罐头”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