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催化剂II非均相催化剂,全民方程式,

话接上回,上次我们看了两个homogenouscatalyst(均相催化剂)的例子,这一期就接着来看两个heterogenouscatalyst(非均相催化剂)的例子。顾名思义,非均相催化剂的反应物和催化剂是两种不同的物理状态,而我们今天要看的两个催化剂都是固体,第一个的反应物在水溶液里,而第二个则是气体。

一:MnO2催化H2O2分解

哈哈哈哈哈哈,过氧化氢分解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全民方程式了,九年义务教育必学2H2O2==2H2O+O2!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氧气的方法测定反应速率

这个反应有个很有趣的地方:从实验中得出的反应速率方程是关于过氧化氢的“一级”反应(firstorderreaction),但是在改变溶液中悬浮的MnO2浓度[三MnO2]或者过氧化氢浓度[H2O2]后会发现在[H2O2]/[三MnO2]比值很高的时候存在催化剂饱和现象(在比值较高时实际测得的速率下降),因此该反应还与悬浮的二氧化锰浓度有关,可以得出(1)和(2)两个等式[1]。

图片来源:[1]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2)带入(1),则悬浮二氧化锰浓度在最后的速率方程中被消掉了,所以最后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方程是仅关于过氧化氢浓度的“一级”反应。

从反应机理来看,这个反应是自由基链式反应,也因此这个反应有很多不同的路径(在不同pH下)(真复杂)

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点是:在确认反应路径的过程中需要检验无色的过氧化氢负离子(HOO-)和超氧根离子(·O2-),文献作者采用羟胺和α-萘胺(a-naphthylamine)。羟胺被超氧根离子或过氧化氢负离子氧化成亚硝酸根离子后,与α-萘胺形成重氮盐(diazoniumsalt),接着再与剩余的α-萘胺形成有颜色的偶氮化合物,最后通过可见光光谱检测其在nm的特征吸收波长[1]。而检测过氧化氢浓度使用的是同一个设备!

二:哈伯法合成氨

N2+3H2==2NH3

这几乎是每个高中生或多或少都听过的反应。人工合成的氨大部分都被用在了制造化肥,而化肥的产量(蓝色)与人口(绿色)密切相关。目前,人工合成氨每年消耗超过1%的世界总能量产出[2],可见其产量之高。

图片来源:ReproducedfromV.Smil,Nature,,,withpermissionCopyright?ScientificAmerican,Inc.Allrightsreserved.

这个反应是个熵减放热反应,目前生产通常在度(保持反应最大速率和提供活化能)和-个大气压(避免熵减阻止反应)下进行。因为该反应需要很高的压力,并且是放热反应,因此建造体量较大的反应设备(增压)和热交换设备(加热反应物,冷却产物)来增加各方面效率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大型工厂比小型工厂更有优势,也因此全球氨的生产都大规模集中在几百个工厂里[3]。

最开始哈伯使用单质铁作为这个反应的催化剂[4](这也是CAIE化学教的),可是在目前实际生产中没有人会这么做!单质铁的催化性能不算出众,而且需要更高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准保你的工厂赔的精光底掉。实际生产中我们使用,通常含有54%~68%的Fe2O3和29%~36%的FeO,另外还含有Al2O3,K2O,CaO,SiO2等来提高催化剂性能,减缓催化剂失活(中毒)。此外还有使用钌化合物作催化剂,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度),不过对反应的控制技术要求较高[3][5]

目前对铁催化剂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毕竟是元老级的/手动狗头)。我脑袋里忽然蹦出来了一个词叫:“吸附-削弱-释放模式”来描述催化的过程,还是由于过渡金属的d轨道可以与反应物轨道很好地重合,从而使反应物吸附于催化剂表面来削弱反应物本身的共价键(covalentbond),生成产物后释放。

反应能量图(单质铁催化),图中*表示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图片来源:ReprintedwithpermissionfromHinrichsen,O.Catal.Today,53,–.

另外一张机理,元素符号上带*表示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单独的*表示催化剂表面可以吸附的空位

图片来源:[3]

————————————

等等,Bobby还有话要说!

这似乎是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