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琳琳老师
化学发展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
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这个时期从年到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
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
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四)定量化学时期:这个时期从年到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
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
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
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诚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决不会停滞不前。
1.化学的前奏
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
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
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 化硅、三氧化二铝、 钙、氧化镁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
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冶金化学的兴起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
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到前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和铅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铜和锡的 称为青铜,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公元前8到前7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石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
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
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的“老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是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 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
炼丹术与炼金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虽然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 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 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
2.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 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一、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二、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
三、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又于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
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3.现代化学的兴起
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类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
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周琳琳老师:多本化学学科教材主编。自毕业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考化学, 把握中考化学的考试方向。深谙考纲,在互联网媒体多次发布中考化学解析。
所获殊荣:
连续多年带出满分学员
被广大家长和学生誉为“初中化学百科 ”
教学特色:
拥有多年教龄,化学教学经验丰富,一直深受数千名学生喜爱,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化学这一学科后真正爱上化学。
耐心陪伴学生学习与成长,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学风格严谨又不失幽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
抽象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应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讲解,帮学生更快地吸收新知识,快速达到活学活用,一做就对。
以真题为导向,透视考试命题思路、把握中考化学的考试方向,轻松掌握试卷出题人的出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