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自从唐代炼丹家无意之中发明了黑火药之后,中国人不仅仅拿它来制作烟火,还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热兵器,除了火炮之外,火箭也在中国热兵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关于黑火药和火箭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错误的认为,火箭在黑火药出现之后才被运用于战场,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因为火箭的历史发展远比黑火药要早得多,黑火药只是火箭的一种重要助推剂。
按照火箭发射技术的燃烧原理和杀伤原理,清代以前的火箭可以简要分为古代引火箭、火药引火箭以及经典火箭三类,其中古代引火箭早在火药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之上,并且时常成为火攻战的主角;而随着黑火药技术的发展与改革,火药引火箭以及经典火箭逐步取代了古代引火箭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火箭最重要的两种发展方向。
一、古代引火箭的起源与衰落
火,是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自然现象,火烧烤而产生的熟食,促进了人类的大脑发育,使得人类社会逐步迈向氏族社会的文明曙光。而火作为一种军事战略武器,也被较早的运用到战争之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之中,孙武就记载了“火攻之法”,以猛烈的大火烧毁敌人的粮食物资与人员为基本目的。
而能够抛射易燃物品的远程武器,除了笨重的投石车之外,在弓或者弩的箭头加挂易燃物品是最为简单的引火方式,这就是古代引火箭的最初雏形。为了便于引燃,火箭所悬挂的易燃物体一般是由松香、艾草、动物油脂、硫磺、沥青等物体制成的燃烧包,这些物品悬挂在箭矢之上后被弓弩发射出去,就成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火攻武器。
古代引火箭早在西周就有详细记载,如《周礼·夏官·司弓矢》:
“狂矢、絮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
东汉儒学家郑玄在阅读《周礼》后,加上了对于古代引火箭的详细注解:
“狂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火,今之飞矛是也。或谓之兵矢,絮矢象焉。二者皆可结火以射敌、守城、车战。”
可见古代引火箭早在西周时期就被用作战略武器。
从两汉到三国时期,引火箭的威力与构造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司马昭夺取曹魏政权之后,淮南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于是司马昭亲率领大军猛攻寿春城。面对司马昭的大型攻城器械,诸葛诞命令城中士兵释放火箭,数小时之间就将司马昭所建造的木质投石车全部焚毁。
古代引火箭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杀伤成员,而是通过弓箭的力量将易燃物品发射出去,引燃敌军的木质军械、草料、粮食等等,从而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但是古代引火箭的发射也有着诸多的缺点:首先,由于所悬挂着的燃烧包增加了箭矢的重量,不利于箭矢的长时间飞行,因此古代引火箭的射程不足,普通引火箭的射程通常在一百步至一百五十步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引火材料本身的燃烧问题,古代引火箭的纵火效果也不稳定,因此在黑火药出现之后,这一类引火箭就被逐渐淘汰,最终被后两种火箭所取代。
二、火药引火箭的延烧剂——唐宋时期黑火药的发明与运用
唐人郑思远曾经在自己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之中记载了唐代道家方士冶炼仙丹时所遇到的一件危险事件:
“有以硫磺、雄黄、硝石与蜜并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宜佐多良药,多则败药。切不可与‘三黄’同烧,立见祸事。”
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在偶然间发现将硫磺、雄黄、硝石与蜜共同放入炉火之中燃烧,会发射剧烈的爆炸现象,不仅会烧坏人的面部、手部,甚至能够烧毁房屋,作者写出此书的目的本来是想劝说后人千万不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炼丹,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爆炸和燃烧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将其用作军事目的。
从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来看,“蜜”在经过火烧之后转变为了木炭,对爆炸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雄黄”和“硝石”在中国古代则作为药材用于治病救人,因此由三者混合而成的黑色粉末又被称之为“火药”。在这三种成分之中,硝石的纯净与否直接影响黑火药的爆炸与燃烧能力,而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完成硝石提纯的国家,早在南梁时期,名医陶弘景就在自己的《本草经集注》之中这样记载道:
“(硝石矿)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
故而黑火药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综合各种资料来考虑,最迟在公元九世纪末,中国就已经将火药运用于军事战争,而在五代末期到北宋初期,有不少兵书都记载了关于火药引火箭的具体制作方法,比如在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玉海》之中,曾经记载了北宋初年冯继升所使用的“火箭法”,这正是火药引火箭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火药引火箭多使用火药作为主要燃烧剂,辅之以油漆、蜡烛、麻絮等易燃物品作为火药的导火索,首先将火药包绑在箭矢之上点燃引线,然后将弓弩的箭矢发射出去,火药包经过延迟之后被引燃,造成极其可观的引火作用,因此在两宋时期,火药引火箭被广泛地运用于攻城战和守城战之中。
在公元年曾公亮、丁度所出版的《武经总要》之中记载了三种制造火药的配方,它们分别用于三种不同的火器,即“毒药烟球”、“火炮火药”以及“蒺藜火球”,这是世界上最早详细记载军用火药配方的详尽书籍,作者在编纂此书时利用职权动用了北宋大内府库的资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从制作材料上来看,除了一般所使用的材料之外,为了加强火药的易燃性,宋朝人在火药之中还加入了10%的植物油,这就使得火药呈现出粘稠的膏状;为了增加火药燃烧之后所产生的毒性,在“毒药烟球”的配方之中还加入了乌头草、巴豆和砒霜等剧毒物质,这种烟球既可以使用小型投石器单独抛射,也可以绑在箭矢上进行发射,这种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浓烟可以有效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
因此,火药引火箭在两宋时代大行其道,并且成为宋朝主要的作战武器之一。南宋著名文学家赵与褣在《辛巳泣薪录》之中记载,公元年金军猛攻薪州,南宋军队为了反击金军,曾经一天之内使用了支弩火药箭和1万支弓火药箭,可见火药引火箭在两宋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三、烟火、爆竹与经典火箭的诞生
如上文所述,早在公元11世纪中叶,黑火药和火药引火箭已经成为北宋王朝攻城拔寨的利器。随着火药技术的逐步改进,到公元12世纪初,粘稠的膏状火药终于被固体火药所取代,并且北宋政府首先将其小规模的运用在娱乐领域,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爆竹”与“烟火”;不过,“爆竹”与“烟火”的发展反而促进了经典火箭技术的萌芽,即“反作用力推进装置”的产生,最终造就了中国经典火箭的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爆竹”与“烟火”一词尽管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之中,但是它们所指代的具体物体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爆竹”又被称之为“爆仗”,早在东方朔的《神异经》之中就有对该词的解释:
“有山臊恶鬼,人犯之不吉。故于火中烧竹,发出爆裂之声,用以驱邪,故为爆竹。”
可见早期的爆竹和火药并没有直接关系,直到北宋时期,“爆竹”使用火药作为代替品,因此才被引申为现意。
而“烟火”指的是一种能够上升到高空放出各色烟雾或者展示各色景象的火药产品,这种火药产品最早起源于北宋。在北宋之前,“烟火”一词有着很多含义,比如《史记·律书》:
“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这里的烟火指的是炊烟,又被引申为住户、人烟的意思;而《汉书·匈奴传》也记载:
“北边自宣帝以来,数载未见烟火。”
这里的“烟火”指的却是烽火狼烟的意思。
正因为“爆竹”、“烟火”概念的混乱,导致了两者的起源备受古代以及近现代学者的误解。比如宋代人高承认为,“爆竹”的起源来自于三国:“魏马钧制作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这就是对两者概念的混淆,因为在唐代末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发明火药,相对而言,北宋末年发明“烟火”与“爆竹”的说法较为可信。
在汴京的繁华之中,北宋文学家孟元老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对当地产生了深刻的感情。南宋初年汴京沦陷之后,孟元老有感于世事无常,于是在公元年写出了描述北宋末年汴京生活景象的笔记体散文集《东京梦华录》,在书中他十分详细的描述了汴京城举行集会时燃放爆竹的壮观景象:
“忽作一声霹雳,此谓之爆仗。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又一声爆仗,有假面长髯,绿袍红冠之钟馗像浮于天空……”
两宋以来民用烟火爆竹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军用火箭提供了很多技术准备和实践方式,首先宋朝利用火药的延烧性制造出了手持式“火枪”,南宋初期,火枪率先用于守城战。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火枪”并不是一种飞行射击武器,而是一种类似于火焰喷射器的构造,守城士兵们利用枪口火药喷射出的火焰击退敌军,最早使用这种武器的是南宋的安陆县令陈矩。
据陈矩《德安守城录》记载,他担任安陆县令时,曾经以“火炮药造长竹筒火枪二十余支……两人共持一条,临阵点放,前烧敌人。”而脱脱著《宋史》也记载称:“火计之法……以阵前六十人手持火枪出西门焚天桥,以‘火牛阵’助之。”这种“火枪”通常由两人操持,在前端装有易燃性火药,点燃后由60人手持30支火枪冲向敌阵,使用顶端喷射的火焰对攻城士兵进行攻击,形似现代的火焰喷射器。
而真正能够依靠火箭筒喷射力量进行杀伤敌人的“飞火枪”,最早出现于公元年蒙古军队对金朝发动的开封战役。公元年4月,蒙古大将窝阔台以火器和投石车猛烈围攻金军驻守的开封府,守将赤盏合喜下令以“霰天雷”和“飞火枪”对蒙古军队进行反击,双方鏖战六昼夜之久,蒙古军队死伤甚重,终究未能夺取开封府,据脱脱《金史》记载:
“……(金军)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近。”
在金朝即将灭亡的前夕,“飞火枪”应该是金兵在紧急情况下制造出的一种新式武器,它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其一是6尺(2米)长的竹制枪杆,顶部装有锐利的枪头;其二是绑在枪上的火药筒,由16层硬纸筒卷曲而成,内部盛放火药作为助推剂。
那么有人就会说了,“辄前烧十余步”要作何解释呢?实际上,这里的“十余步”指的是火箭的有效杀伤范围,或者说延烧范围,并不是飞火枪的射程。至于飞火枪的射程到底有多远,是五十步,一百步还是二百步,史料之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如果我们结合明朝人茅元仪的《武备志》来看的话,这种武器的有效射程大约在步作用,这应该是当时传统火箭所能够达到的标准射程。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飞火枪”是中国经典火箭的鼻祖,也是一件划时代标志的标志性火器。从此之后,依靠喷射装置自动飞行的经典火箭成为了中国热兵器历史上的主角,并在明清时代大放异彩。